您好,欢迎访问梦仙庵
当前位置: 梦仙庵首页 > 宗教信仰 > 其它宗教 >

古印度史诗经典:《摩诃婆罗多》(13)

时间:2015-11-30 08:21来源:未知 作者:zhoumanxiang 点击:

  第12篇和第13篇份量很大,正面解说“法”的各个方面,说教的中心人物由大神黑天换成老族长毗湿摩。以前表现的“法”是大乱中的,而这里讲述的“法”是大治中的。以前说的是政权的争夺,这里说的是政权的巩固。形式上也从叙事变为说理,史诗改成法典。这两篇仿佛是前面11篇的理论总结。这种理论还一直延伸到“法”的精神方面,即“解脱”,因此法典又发展成为宗教哲学论文。“法”的含义本来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从第14篇到第18篇是结束。这里谈了大战的后果,与第11篇相衔接。战后开始时也同大战开始时一样以黑天对阿周那的第二次说教作为序曲。末尾回到全书开头而结束,而主题仍是王国及社会斗争中的乱和治的“法”,从物质一直延伸到精神。这样,全诗杂乱而仍有条理。在思想内容上,在情调上,都是变化多端而不离其宗。这是由于全部著作是一个长期的有变动而无根本改变的古代印度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执笔者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歌人与仙人。

  《摩诃婆罗多》 - 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部大史诗也有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概括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能力;其次是结构方面的组织方法;还有许多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它所描写的一些带典型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后来一直发生影响,他们的事迹为印度人民长期传诵。此外,它企图通过艺术形象宣传某种思想,尽管不很成功,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以形象传达思想的水平,往往只能利用人物的嘴代替作者讲道理,发议论;但这种以宣传思想为主的开创作品和后来以艺术形式为主的古典文学相比较,正足以表现古代印度文学的两种传统。

  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在印度历来不是把它作为俗书,而是作为圣典。对于它,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解说,现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近代研究者有两种倾向:一是分析性的研究,不少人努力去分别历史层次,想找出原始的史诗“核心”,或者加以各种解剖;一是综合性的研究,认为这部书是一个整体,企图以种种理论说明全书的统一性质。对于全书的意义,国际上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说法,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摩诃婆罗多》 - 其他相关

  插话

  在叙述两族大战及其前因后果以及每个重要人物的活动的故事里,包括许多神话传说,在书中人物的谈话中又往往叙述许多故事,因此书中充满了与史诗故事情节有关或无关的插话。般度五子被放逐去森林时,来探望并安慰他们的仙人给他们叙述传说和故事,这构成了庞大的第3篇《森林篇》。这些插话长短不一,其中有著名的《那罗传》和《莎维德丽传》,还有史诗《罗摩衍那》故事的主要内容等等。各篇中可以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长短插话很多,占了全部史诗的大量篇幅。 (责任编辑:梦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