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梦仙庵
当前位置: 梦仙庵首页 > 宗教信仰 >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历

时间:2015-12-11 13:41来源:未知 作者:zhoumanxiang 点击:

伊斯兰教历

一、伊斯兰教历的由来:

公元622年9月20日(伊历3月2日),先知穆罕默德为了顾全大局,确保当时为数不多穆斯林的生命安全,带领一部分圣门弟子从故乡麦加迁徙到麦地纳。在那里把圣门弟子武装起来,与盘踞在麦加地区的多神教徒作坚决的斗争,仅花了十年的工夫,就消灭了阿拉伯半岛上的一切反对势力;从而,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铸造成一个信仰坚定不移的,思想积极向上的,行动雷厉风行的坚强的民族。这是世界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迁徙十七年后,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才将此年定为伊斯兰教历纪元年。为了使伊历元年的元旦与太阴年的元旦趋于一致,他把穆圣迁移到麦地纳的日期提前了两个月零几天,伊历元年,就从那年的伊历一月算起,这一年正值公元622年7月16日。因此称伊斯兰教历为“徙吉来”(阿拉伯文)。其涵义是“迁徙”。中国穆斯林通称伊历纪元为“至圣迁都元年”。

二、伊斯兰教历简介:

伊历有太阳年(宫份年)和太阴年(月份年)两种年法。太阳年仅供农业的耕种及收获之用;而太阴年则供进行宗教仪式之用。

1、伊历太阳年是以春风为岁首,依太阳远行12宫一周为12个月,称之为“不动月”。

太阳年平年为365日。历时128年,置闰31次。逢闰年,则增加一个闰日于12月末,就成为366日。须积累80000年才差一日。

2、伊历太阴年是依月亮圆缺12次为12个月,称之为“动月”。月亮圆缺一周,大约历时29日12时44分2.8秒;月亮圆缺12周,共历时354日8时48分33.6秒。因此太阴年的月份,大小相间。1、3、5、7、9、11的奇数月为大建30日;2、4、6、8、10、12的偶数月为小建29日。一年354日,所余的时间,积至三年,约等于一日。因此,每隔2至3年,必须置一个闰日增加到伊历12月末。

太阳年是365日多,而太阴年只有354日多,比太阳年相差11日多,积至32个太阳年,就多出一个太阳年来,因此,岁首在倒退着远行,大约历时32年而一周期。

中国农历是每个月以当合朔(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就叫朔。因为月球处在跟太阳同一方向时,它正以背太阳的一面即暗面对着地球,我们便看不到它,称之为新月。这时是农历的初一)为第一日。

伊斯兰教历是当日太阳落山后见新月为第一日,因此,伊历每个月的第一日往往在中国农历的每月初二、三日。

伊斯兰教历的纪元是公元622年7月16日。伊历太阴年的年数,是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个周期有19个平年,每年354日;有11个闰年,每年355日;增置一日于伊历12月之末。平均计算,每年得354日8小时48分,每月得29日12小时44分,比较太阴平年周期,只差2.8秒,须积至30842个太阴月,或2572个太阴年,或2400个太阳年,才有一日之差。

三、伊斯兰教历的闰年:

伊斯兰教历是以30除11,得一日的0.36,为每年的余分,每30年为一周期,周期的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例如1411年至1440年为一周期。1412(2)、1425(5)、1427(7)、1420(10)、1423(13)、1426(16)、1428(18)、1431(21)、1434(24)、1436(26)、1439(29)。闰日置于12月末。由于太阴年比太阳年少11天,(历时29天12时44分2.8秒,圆缺两次为一年,历时354天8时48分33.6秒,积至3、4年便多出一天,1、3、4、6、8、9、11、12、14、15、17、19、20、22、23、25、27、28、30年为平年。)故公历每32年在伊斯兰教历应有33年。

四、伊斯兰教历对中国历法的影响:

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阿拉伯人哲卢丁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七种阿拉伯气象仪,并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这是伊历传入中国之始。

元朝曾设立穆斯林司天监专署。明朝,伊斯兰教历仍占一个重要的位置。明朝还译过伊斯兰教历和天文书。直到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伊斯兰教历专家钦天监吴明煊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不能与西方天文学家南怀仁相抗衡,伊斯兰教历才被永远废除了。

五、《天方历源》的来源及特点:

中国穆斯林历法专著。是中国杰出的穆斯林学者—先贤哈吉·优素福·卢魂丁·马复初(1794—1874)著述,原稿用阿拉伯文写成。正文分两部分,主要阐明伊斯兰教历法的计算法,以及穆斯林封斋、开斋时间的推算。

《天方历源》的特点:语言简练、论题明确、逻辑严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经训知识与论点相互交融;结合中国的现实,以最简单明快的方法教会穆斯林掌握伊历每月的开始,尤其是封斋、开斋时间的推算法;指出了穆斯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及和过及的弊端;提出解决这两个极端的具体办法;列出各教法经有关这一问题的教法律例。 (责任编辑:zhoum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