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梦仙庵
当前位置: 梦仙庵首页 > 宗教信仰 > 其它宗教 >

印度教概况(2)

时间:2015-12-10 10:40来源:未知 作者:zhoumanxiang 点击:

现代印度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少领袖把印度教引入政治,竭力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之上,宣传印度教的理想就是印度民族和社会解放的理想。印度国大党领袖如铁拉克、奥罗宾多·高斯和甘地等都宣传印度教的信仰。

目前,该教在印度影响很大,据1982年统计,教徒约占人口总数82.7%。不少政党、集团都和种姓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的教派势力如印度教大会等仍在活动,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组织。印度教对印度的法制、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基本信仰

印度教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相当繁杂甚至相互矛盾。信仰印度教的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印度教没有统一的经典,也没有公认的教祖。因此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的定义。因为它是由吠陀教、婆罗门教演化而来,婆罗门教的一些基本信仰仍被保留下来,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信仰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种姓分立

印度教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是密切不可分的。世俗生活的核心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婆罗门教法典把种姓划为四种: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奴隶),以及被排斥在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不可接触者)。在婆罗门教转变为印度教时期,也正是印度封建社会确立和巩固的时期。种姓制度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而有了重要的变化。7世纪,中国高僧玄奘和义净在印度已看到四种姓的变化,当时吠舍已成为“逐利远近”的商人,首陀罗已变为“勤身稼穑”的农民。在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后,种姓分化更为复杂、急剧。据1901年统计,印度种姓有45个大的类别和几百个等级。至70年代骤增至4000个亚种姓,每个村平均有10个以上的亚种姓,贱民约有1亿多人,分成600个等级。婆罗门原被称为“地上的神”,在古代和中世纪主持监督各种祭祀,垄断文化知识;在近代,他们的地位已受到挑战。目前婆罗门种姓中除了一部分人担任祭司外,其余都从事文教事业或经商,在北印度更是如此。在城市各种姓之间,特别是受过教育的种姓之间相互交往和通婚已很普遍,印度的大家族制度正在趋向崩溃。但是种姓分立及其相应的陋俗在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中仍然很流行。

业报轮回及其解脱

业报轮回思想在梵书、奥义书中已经提出,被婆罗门教视作根本的信仰,印度教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印度教宣称:每一种生命的物类(有情)包括人在内都有灵魂,灵魂附着一种不可见的业力,业力是由有情的行为性质所引起的,当有情的躯体死后,这个有情的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体中复活,在复活过程中附着灵魂的业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来说,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他本人在世时的行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有什么种子,便有什么收获。该教还认为,这种轮回无始无终、周而复始,要经过一系列生死和苦难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行,才能打破它的锁链,从而获得解脱。印度教的各派除了性力派以外都接受业报轮回的思想。

解脱的方法和道路,一般认为有三种:①行为的道路(业道)。严格奉行印度教的“法”(行为或道德伦理的规范),遵循种姓义务,严守戒律,例行祭祀,从而达到解脱;②知识的道路。通过一定的学习、修持、苦行、禅定等,使个体灵魂(我)亲证最高的存在(梵或神),与梵合一,从而获得至上的福乐或解脱;③虔信的道路。即对神的信爱、归依,获得恩宠,从而达到解脱。印度教各派和各个种姓对上述三种道路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在修持中也有所侧重。

承认吠陀的权威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历史文献的总汇,是对神的赞歌和祷告的文集,称为“天启的经典”。根据吠陀,后世作了无数的经论,婆罗门在学习和研究吠陀中还建立了吠陀辅助学(明论支节录),即从诗韵、语法、字源、天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专门学科。在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再演变为印度教的过程中,吠陀一直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在名义上为印度教大多数派别所信奉。印度教的古典哲学──“六派哲学”就是以承认吠陀的权威为根据的。但是各个时代和各个派别对吠陀都有不同的解释和发挥,有些解释则显然与吠陀的原意相悖。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中的一些改良派公开否认和拒绝吠陀权威,但其主张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吠陀的影响。在近代印度教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很多思想家托古改制,提出了“回到吠陀去”的口号。 (责任编辑:梦仙庵)